
食物中毒嚴重可能致命!來看看怎麼預防才能避免
食物中毒是指因吃了不乾淨或有毒的食物而引致的急性疾病,通常會在進食後一至三十六小時內出現腹瀉和嘔吐等症狀。若病情較嚴重,食物中毒甚至會導致死亡。 |
天氣日趨炎熱,台灣高溫且潮濕的氣候及環境尤其容易滋生各種微生物,常見的食品中毒細菌包含腸炎弧菌、沙門氏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仙人掌桿菌…等。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,要避免食物中毒,調理食品時應謹守「要洗手、要新鮮、要生熟食分開、要注意保存溫度、要澈底加熱」之五要原則,才能再享用美食之餘,預防食品中毒事件之發生。
五要訣做好 遠離食物中毒
常見的食品中毒原因有冷藏及加熱處理不足、食物在室溫下放置過久、生食及熟食交叉污染、烹調人員的衛生習慣不良、調理食品設備未清洗乾淨等。食物中毒嚴重性可大可小,輕則腹瀉嘔吐吃個藥就能緩解,但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。根據食藥署的五要原則,首先「要洗手」:烹煮食品及飲食前後都該澈底洗淨雙手,如手上有傷口則需要包紮起來,避免汙染及防止金黃色葡萄球菌食品中毒。「要新鮮」:注意食材的保存方式及期限,並且注意飲水的清潔避免食品變質腐敗或染有病原菌感染。「生熟食分開」:為了避免交叉污染,處理生熟食須使用不同的器具。「要徹底加熱」:加熱溫度要超過70℃,細菌才容易被消滅。「要注意保存溫度」:食物及食材保存低於7℃,不宜在室溫放置過久,溫度若介於7~60℃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,許多細菌都能在這區間快速生長繁殖,造成食物變質。
來源:Pixabay
要避免食物中毒,除了掌握五要原則之外,一旦發現疑似食品中毒的狀況,應迅速就醫並冷藏保留剩餘的食品及排泄物,以便追查中毒原因,對症下藥。
資料來源
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3250-29716-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