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風不是老年人的事情,年輕人也該知道如何預防!
「一人中風,全家發瘋!」一句簡單口號喊出許多家庭長期照顧中風心理聲音,不僅照顧者感到疲乏,中風患者也是苦不堪言。
我國衛生署每年公布的許多統計數字中,「中風」長期列居國人十大死因排名中,根據統計,有3分之2的中風發病患者超過65歲年齡的老年人,至於45歲以下的年輕腦中風患者在台灣這幾年也逐漸提升到10%比例,顯示中風不再是於老人的專屬疾病,連年輕族群中風的機會也開始增加。
過去一般民眾認為中風都是年紀大的老人,但近年來中風病患卻有年輕化的現象,專業醫師指出,熬夜睡眠不足、工作壓力大、飲食習慣不佳,甚至有抽菸喝酒等惡習,都是導致中風的危險因子,而正值青壯之年的族群幾乎都有這些惡習,長期下來身體已經是中風高風險族群仍不自知。當自身有以下的身體症狀,請不要遲疑,立刻就醫:
1.眩暈或劇烈頭痛
2.嘴歪眼斜
3.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
4.視力模糊或視野缺損
5.說話不清、聽不懂別人說的話或說不出來
6.吞嚥困難
7.性格驟變
8.意識混亂、嗜睡、昏迷
提醒有任何症狀疑慮最快的方法就是牢記「 FAST」 辨別中風四步驟,馬上就明白是否有中風的情況:
1.F(FACE):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,兩邊是否對稱。
2.A(ARM):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,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。
3.S(SPEECH):請患者「唸」出一句話,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。
4.T(TIME):明確記錄發作時間,立刻就醫,爭取治療的時間,把握「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」,千萬別胡亂聽信偏方,延誤治療時機。
若當前述三者症狀,出現其中一種,就應立即就醫,尤其學會辨識中風徵兆,並讓患者在三小時之內接受醫療,就可大大減低中風所導致的身體損傷,復元情況也會更加順利,因此對於身體發出任何不尋常警訊,千萬不可小覷,要謹慎應對並立即就醫接受詳細檢查,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及遺憾。
腦中風大多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,預防必須從日常生活的飲食和作息做起,根據研究改變生活習慣可大幅降低中風的機會:
1.養成每天運動習慣:運動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率,更可以增進腦部的健康。
2. 注意日常飲食:高纖食物、蔬果能幫助維持健康,不但減少體內脂肪的吸收、也能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濃度。
3. 長期吸菸:吸菸易使血管收縮引發血壓上升,間接增加血管的受損機會。
4.飲酒過量:衛福部的資料顯示喝超過四瓶啤酒或一瓶紅酒,就已超標,服用藥物時更因避免喝酒,以免引起交互作用。
5.定期的健康檢查: 因年輕化35 歲就需要定期健康檢查,掌握身體健康狀況,儘早預防腦中風。